蔡穎卿:《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台北:天下文化,2007年1月。
(商品連結)

小燒賣已經兩歲三個月了,這兩年來我看了不少育兒書籍,有醫師、幼保教師、兒童發展師所撰寫的親子教育書,在小孩的醫療保健和兒童發展上都帶得我相當多的專業知識,也讓我在育兒這條路上走得踏實而順遂。
會想看這本書是因為
作者也是中文系出身的人,很想看看別的中文人是如何養育孩子的。
作者蔡穎卿是成大中文系畢業的,她的大女兒在年紀上來說是和我同一個年級的,因為和我的成長年代是相同的,讀來特別有感觸。

讀這本書時最多的感覺就是「羨慕」,常常一邊看一邊羨慕她的女兒們有這麼一位充滿愛和睿智的媽媽,耐心的陪著女兒從女孩成長成青少女。
作者的女兒們隨著爸爸工作的變動,從台灣到曼谷再到新加坡,經歷了三種國家的不同學制,其中也包含了台灣的填鴨式教育。

從小到大,我都是接受這種所謂的填鴨式教育長大,學生時代都覺得這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上了大學,眼界變寬後,才發現過去所受的教育成效其實很有限。尤其是看了這本書,發現作者女兒就讀的學校除了注重教學外,也很重視孩子的運動,幾乎每天都有體育課,讓學生能充分運動,運動過後可以沖澡更衣後再接著進教室上課。
這在台灣大概很難實現吧,我記得國中時童軍課、美術課、家政課都被教數學的班導要過來進行數學小考==
真不知道他哪來那麼多的數學考卷,讓人對上學完全提不起期待了。
所以看見書中作者寫到女兒在學校修習法文,還有學裁縫,都讓我覺得好羨慕呀!
對比之下,台灣的教育體制真是畸形的很嚴重,因為自己好不容易長大脫離這噁心的教育體制,所以特別不希望孩子以後在這教育體制中浪費時間...
身為媽媽的我,也只能多看書,學習如何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當一個好的陪伴者了。

在〈真金不怕紅爐火〉這篇中,她寫到大女兒的中文是她親自啟蒙的,大女兒識字很晚,小學開課前一星期才開始教她注音,但注音一學會後,讀寫的進度就令人驚喜。小一的功課很簡單,作者就開始帶她讀唐詩,讀的方法跟傳統相反。小小孩通常不明詩意只求背誦,作者則從理解詩意、體會美感開始教孩子;一年級結束前,本子裡所有的律詩、絕句她都記熟了,長詩也多半能自己解意而後背誦。
記得我國小時學校也常常要求我們背誦,但都是死記硬背,而且是先從《論語》、《道德經》、《三字經》等等這些硬梆梆毫無音律美感可言的古文開始背誦,唐詩當然也要背,但都是必解其意的死記硬背呀,雖然小時候記憶力很好,但不知道被這些到底有甚麼用,又不知道意思,老師只會說:「等妳長大後就明白意思了!」為什麼一定要等長大後才會明白?難道就不能先把文言的文句解釋成白話給我們聽嗎?理解意思後比較容易背誦吧!
我想可能叫我們背那些古文的老師自己都不懂意思吧,真是可怕的填鴨式教育...
所以我特別羨慕作者的女兒,能夠在媽媽的引導下接觸中國文學,而不是填鴨的死記硬背...

 

除了課業的教導上,作者也很注重生活教導。
〈炒蝦的學問〉裡,作者在晚餐前準備炒一盤咖哩明蝦,每隻明蝦都剪成三段,下鍋前,她將兩個正在做功課的孩子叫進廚房看做這道菜的程序。先將蝦頭放進熱鍋中翻炒兩三分鐘,再放入中段的蝦身,最後再放入蝦尾。邊做邊詢問她們,知不知道分次放入食材的原因,這個動作中有食物的厚度與熱處理所需要的時間問題,仔細思考後,孩子都做了正確的回答。後來在餐桌上,母女們又分享了一些廚房裡的小常識。
像這樣的生活教導,每天都可能發生在書房、浴室、廚房及起居室中,作者的靈感並非來自專家著作,她只是在重複父母對她的教導而已。
一直到孩子漸入青春期,她才深深感受到母親對她的教導是多麼得鉅細靡遺。她總是在別人對她的讚許聲中才發現,許多良好的工作習慣都是母親從小就陪伴她建立起來的。
在小學時,母親就教她煎魚前要先把魚擦乾以免影起油爆,汙斑要勤於清理才不會經年累月成為頑垢,這都是一點一滴以身教、言教做引導的。

〈青春少女的畢業舞會〉這篇,大女兒將從中學畢業,學校會為他們舉行畢業舞會,男孩一律著西裝,女孩著正式禮服。班上的女孩全都很興奮,家裡電話響個不停,情報交換、吱吱喳喳,然而還有學校的考試以及一大堆報告要交,所以作者必須不時把女兒從高昂的情緒裡喚回到書桌前;但作者仔細想想後,覺得換做是自己,恐怕也是依樣難掩興奮。因此她更細心觀察孩子們是如何期待一探成人世界的心情,並希望教她做得體的打扮。
整個星期,大女兒和她商量很多妝扮上的細節,她知道自己必須非常耐心地用孩子所能接受的觀點來討論,最好的方法就是「證明」。所有女兒的想法也一定要試試看再決定,這種軟性的說服很有效,也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衝突。
作者想讓女兒知道,妝扮不是把最美的東西往自己的身上堆就好,協調是最基本的原則,適合年齡的打扮更重要。無論穿什麼衣服,讓一個人變漂亮的原因不是因為名牌衣物,而是人與衣服融合,看起來舒服自在。所以自己要先完全接納衣服才會產生自然的儀態,散發自信的儀態最漂亮。


在大女兒國三,小女兒小六時,作者一家人由泰國曼谷搬回台灣居住,兩個女兒也從國際學校轉入台灣的教育體制,才發現台灣國三的數學家課是196題,而曼谷最多才40題。此外國三還要留校夜輔,等於一天要在外吃兩個便當...
作者不讓女兒參加夜輔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她們無法忍受晚餐桌上孩子的日日缺席。

她覺得把國三生寶貴的一個小時或更多一點的時間花在餐桌上是更划算的。
對一個飽受課業壓力的孩子來說,一個小時的情緒紓緩與經驗分享應該是有意義的,孩子能夠以愉快和耐力來面對自己轉學後的處境,餐桌上的心靈分享也是力量來源之一。作者在〈發現弱點才能強壯起來〉中有寫到:「聽聽別人的意見能幫助自己釐清工作的盲點。就在我們交叉的提問中,我深深感受到親子之間的心靈分享,跟父母是否專精那個談論的主題不相干,願意關心、提出疑問或許就是孩子所需要的力量和鼓舞。」

作者大女兒最後申請到了美國的賓大就讀,在給舅舅的信裡寫到「在這裡,大家總是很快地成為朋友,我這一生中還不曾遇到過這麼多心智相似的人。所謂相似,並不是說我們信仰相同的事物,或以同一種方式思考;我指的是,我們都有開放的心胸和求知的渴望。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並準備努力達成目標,更重要的是,我們彼此照顧。」
果然成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呀!
我好像很少遇到和自己心智相似的人呢...大學時還有遇過幾個,但嫁到鄉下後就幾乎沒遇過了,在什麼樣的環境就只能遇到什麼樣的人吧!

這本書總共是由49個篇文章所構成,每篇看了都很有感觸,總會不自覺的拿作者和我的媽媽來比較,然後幻想如果作者是我的媽媽,我今天是不是就會比現在還要好了?
我自己的孩提和青少年時代過得很不幸福,沒有足夠的家庭支撐,也沒有這麼關心孩子的媽媽可以傾吐,大部分時候都是自己一路跌跌撞撞的走過來。
因此生了小燒賣,當了媽媽後,我就知道絕對不能用媽媽養育我的方式來養育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又複製了一次我的人生,所以我很慶幸自己能夠讀到這本書,雖然小燒賣是個男孩,但也得細心照顧呀!

儘管自己沒有像作者這樣的媽媽,但也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像作者這樣的媽媽。
我自己的媽媽是個很情緒化又不快樂的女人,對我總是抱持著悲觀的想法,心情不好就會把情緒發洩在我身上,自然不可能像作者一樣教女兒做菜、打扮、傾聽煩惱了。因此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長得醜、腦袋又不好,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的,這種負面的想法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壓力呢!母親的偏心很明顯,她認為我妹妹頭腦好,理所當然的資源都要投資在她身上,我就成了不成材被放棄的那個孩子,因此妹妹也常理直氣壯的欺負我,直到現在我們姊妹的感情仍然很不好,幾乎就是沒在聯絡了。長大後才知道手足不合,其實是父母的錯!但我們之間的隔閡也早已修復不了了。

書中有一句話讓我覺得很棒:「要永遠記得 手足相依 相互扶持」我以後也要這樣教育孩子們!

我希望以後能夠教孩子們做菜,儘管我的廚藝是16歲在餐廳打工時被兇巴巴的上司教出來的,但還是希望能把這些生活技能傳授給孩子。
我希望以後能夠教孩子打扮,儘管我的審美觀沒經過專業訓練,但還是能夠教導如何看場合挑選合適的服裝。
我希望以後能夠教孩子用縫紉機,儘管我自己的技術沒裁縫師專業,但基本的衣服、褲子、包包還難不倒我,況且自己親手做的東西遠比花錢買來的多了份溫暖。

真的好慶幸自己能夠讀到這本書呢!
雖然很羨慕作者的女兒們,在媽媽的教養下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對比自己的不堪回首的成長經驗就覺得她們幸福的好刺眼。
但也因此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要努力當個心情快樂的媽媽,隨時做孩子的老師或避風港!
希望孩子在我的教養下能夠擁有比媽媽我還要好的身體健康和快樂的豐富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ppy006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